内容简介
我们要如何着手处理童话的意义?
或者应该问,要如何悄悄地接近童话,
如同蹑手蹑脚的靠近随时会受惊吓而逃开的公鹿。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
在各种文本中,童话是最精简且纯粹的表现。除去文化、历史等背景脉络,以扁平的人物、简单的情节,为人类心灵提供最清晰的说明。因此透过研究世界童话,能对人类的心灵真相有丰富的洞察。
作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师承荣格,是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她从童话研究的历史及各派理论谈起,主张以荣格学派“原型”概念理解童话的特点在于能突破常见局限,令童话解读出现更宽广而富疗愈性的意涵。
本书可谓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童话解读入门。书中不仅提供解读童话的方法与步骤,更以格林童话中〈三根羽毛〉的故事作精彩示范。从结构、象征、版本比较至扩大诠释法的运用,甚至阴影面、阿尼玛及阿尼姆斯等相关母题都有论及。经由本书,不仅能体验解读童话的乐趣,更能一新我们对人类心灵的理解。
当我们重新阅读起童话,看重的正是这如孩子一样简单又幽暗的心灵之路,借此便道,我们开启一扇无意识的原型世界之门,在其中学习他们的语言,一个用意象说话的象征世界,从中重拾创造象征的能力,与自己内在的无意识,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相遇。──吕旭亚(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院毕业、IAAP荣格分析师)
童话需要被解读,是因为它指向的不是我们惯行的意识层次的理解,而是指向更为广袤深邃的心灵,对意识层次来说,那恰恰是最陌生的地方。因此,需要特别的诠释的技艺。这种技艺有规则可循,并可透过练习而习得。──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名人推荐
吕旭亚/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院毕业、IAAP荣格分析师
许皓宜/咨商心理师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谢文宜/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副教授
龚卓军/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介绍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
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最杰出的荣格承继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她擅长于文学、语言学、拉丁文、希腊文以及古代历史,并于1933年18岁时遇见荣格后,即追随他直到他1961年逝世。期间她不仅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并也为人作心理分析,累计分析了65,000个梦。
除此之外,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成立“苏黎士荣格学院”,并四处讲学不辍,常受邀到各地授课,内容结集成书,涉及童话、梦、神话学、炼金术、积极想像、共时性等主题,有多达20余本作品,著作常以大量实际经验与案例,佐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现已出中文版的作品有《荣格心理治疗》(心灵工坊出版)。
译者简介
徐碧贞
台湾咨商心理师暨美国加州注册心理治疗师,曾任高中辅导教师。获取加州旧金山巿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临床心理博士(PsyD)、纽约巿Fordham University咨商心理硕士及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士。目前为加州圣荷西巿Asian Americans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心理治疗师,同时接受沙游治疗及荣格分析训练。
目录
│序言│
│致谢辞│
│推荐序│ 童话,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吕旭亚
│推荐序│ 解读童话——与心灵原型对话的方法◎蔡怡佳
│第一章│ 童话学
历史与流派
文献探讨
│第二章│ 童话、神话及其他原型故事
乡土传奇、神话与童话
宗教仪式与神话
原型故事的动物象征
│第三章│ 心理诠释法则
故事架构
诠释法则
│第四章│ 〈三根羽毛〉童话解读:首章
平行文本
人物与角色
问题与困境
│第五章│ 〈三根羽毛〉童话解读:续章
转折
│第六章│ 〈三根羽毛〉童话解读:终章
结局:实践阿尼玛
平行版本的新观点
│第七章│ 童话中的阴影、阿尼玛及阿尼姆斯
英雄阴影面
阿尼玛的挑战
女性阴影面
阿尼姆斯的力量
关系母题
结语
│附录一│ 延伸阅读
│附录二│ 中英名词对照表
│附录三│ 参考文献
看更多
序
推荐序一
童话,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
荣格死后,他的门生在世界各地持续的发展分析心理学,这些由荣格直接分析训练的人,被称为第一代的荣格分析师,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苏黎世这个荣格心理训练的大本营就由她主持。冯.法兰兹持续著荣格的训练风格,在心理分析师的养成过程中,强调对集体无意识的认识和学习。要求分析师要对文学、艺术、神话、宗教这些人类历史所累积的资产,深刻浸润,并借由亲近这些人类文明的遗产,才能对个人潜意识的心灵有所认识。这样的分析取向与后来临床治疗的走向颇为不同,而被称为“荣格心理学的古典学派”。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是古典学派最重要的精神导师,她认为只有真正认识人类意识底层的巨大冰山,接触推动与主导个人与集体生命方向的原型,才是荣格学习者的重要之途。这样深入无意识的巨大挑战,冯.法兰兹认为当从阅读、解析童话入手。
冯.法兰兹十八岁、高中三年级时,跟着一群同学郊游似的到苏黎世城外的波林根,在荣格隐居的塔楼见到了当时已相当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她说这次的见面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在大学里主修古典哲学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没钱又想被分析的她,以自己的拉丁文能力为荣格整理、翻译古老的炼金术书籍,用以换取荣格的心理分析,大二开始她跟着一群资深的学者、治疗师们一起上荣格在ETH 开的分析心理学专题,从此没有离开过这个探索心灵深度的学问。她后来成为心理分析师,是荣格最重要的助手、研究伙伴、传承者。如要说她嫁给了荣格心理学也不为过,她后来在荣格退隐的波林根的山坡上也有了一块地,盖了一个塔楼,同荣格一样,她的石屋里没水没电,要自己砍柴烧火。甚至她死后所葬之处也只离荣格的坟地几百米远。
这样的跟随大师的足迹,冯.法兰兹极其难得的没有被荣格全然淹没,她开创了童话的心理分析。荣格说过,冯.法兰兹在童话分析上的发展独到而深刻。她的著作超过二十本,可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这本《解读童话》,它是所有学习荣格取向的童话、神话分析的必读之作,也是对集体无意识研究的一个演示。这本书开页的第一段话已经成为童话分析的经典定义:“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因此在无意识的科学验证工作中,童话的价值远超过其他的素材;童话以最简要、最坦诚开放且最简练的形式代表原型。在此一纯粹的形式中,原型意象提供我们最佳的线索,以了解集体心灵所经历的历程。”
现在人们说起童话,总觉得它是属于女人与孩子的文类,用于讲给孩童或心智未开的人听的简单故事,其中人物样板化,剧情、结果重复无新意。对童话这样的理解在文学世界可以成立,可是冯.法兰兹却看到它在人类心灵里扮演的独特位置,它的简单、重复正显现出它原型的特质,一个无历史时间、无文化空间的原始集体性。西方把童话称为精灵的故事(Fairytale),精灵的意象是有着轻盈翅膀的类人类,他们属于夜晚,活跃于森林里,和会说话的动物做朋友,拥有各种创造的魔力。在深度心灵里,这样的魔幻世界正是与梦一样,属于潜意识的象征世界,精灵世界与梦比邻而居,如果梦是通往个人潜意识的皇家大道,那我们也发现了另一个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童话。当我们重新阅读起童话,看重的正是这个如孩子一样简单又幽暗的心灵之路,借此便道,我们开启一扇无意识的原型世界之门,在其中学习他们的语言,一个用意象说话的象征世界,从中重拾创造象征的能力,与自己内在的无意识,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相遇。
吕旭亚(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院毕业、IAAP荣格分析师)
推荐序二
解读童话——与心灵原型对话的方法
冯.法兰兹与荣格于1933 年相识于荣格的塔楼。塔楼是荣格在波林根(Bollingen)为自己建造的房屋,是从1923年到1935年,历时12年才完成的“四位一体”的建筑。对荣格来说,它犹如母亲的子宫,也是个体化过程的具象。塔楼没有接电,也没有自来水,荣格在其中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冯.法兰兹初识荣格,就在这个地方。她在拜访塔楼当晚,就跟妹妹说,初访塔楼是她生命中一个关键性的会遇。与荣格与塔楼的会遇成了她一生与集体无意识对话的开端,从隔年开始,她与荣格展开长期而密切的学习与合作,一直到荣格去世。
她为荣格翻译拉丁文与希腊文的炼金术著作,协助他进行相关研究。从1935年开始,她也因为协助贝特(von Beit)研究童话,开始从象征的角度对童话进行长达九年的研究。学习分析心理学后,她又更进一步以荣格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童话。冯.法兰兹发表过许多与童话解读相关的著作,可以说是将荣格心理学运用于童话分析最具代表性与创见的学者。本书是1970年初次出版的《解读童话》(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的增订版,她在书中为读者揭露童话的原型向度,提出解读的方法,并示范这些方法如何运用,最后鼓励读者以自行解读的方式,为童话挖掘更深的意义。
冯.法兰兹认为,童话是表达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最纯粹及精简的途径。因此,童话能够将心灵型态(patterns of the psyche)镜映得更为明澈。以荣格的概念来解读童话,意味着将童话如何表达无意识,以及如何映现心灵的方式析解出来。童话的解读就像是一场追索意义之谜的游戏,游戏的过程要从种种可见的人物、具体的事件与物品,走向心灵的秘密。童话的一端系着故事中情节人物与原型及母题的连结,另一端系着解读者与集体无意识的连结。透过童话这面镜子所映现出来的,不只是原型与母题的千变万化与深邃,更重要而经常被忽略的是,童话也指向解读者自身与其心灵。
冯.法兰兹认为,“我们”才是这些童话象征母题的土壤,要了解植物,就不能只研究植物而不研究土壤。解读童话不是将童话当成客观的素材,企图把握其背后客观的意义,而是像分析师聆听被分析者的梦境与幻想一样,要将自身投入对方的故事与剧码之中,如此一来被分析者才有可能治愈;童话的解读也需要读者带着自身的情感经验去进行。情感经验意味着个体整体的心理功能,冯.法兰兹以荣格四大意识的心理功能为例,认为解读者如果能用比较平衡发展的四个心理功能来解读童话,解读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多彩,不流于片面或是偏颇。
除了以较为平衡的意识来解读童话,冯.法兰兹在本书中最精彩的方法示范,应该是突破意识局限之后的“象征解读”与“扩大诠释”。童话需要被解读,是因为它指向的不是我们惯行的意识层次的理解,而是指向更为广袤深邃的心灵,对意识层次来说,那恰恰是最陌生的地方。因此,需要特别的诠释的技艺。这种技艺有规则可循,并可透过练习而习得。
虽然冯.法兰兹强调带着解读者自身情感经验的阅读,但不代表这样的解读是主观、任意的。她在书中所提出来的解读方法很清晰,包括解读故事架构、时间与空间、人物与角色、问题与困境,以及转折与结局。就象征诠释来说,也提出比较法与扩大法:比较是为了勾勒常态,而得知例外;扩大法则是透过收集大量的平行对应素材,来扩展解读范围。
对于童话象征的理解要如何表达呢?冯.法兰兹认为要将扩大后的故事再转换为心理语言。从象征的诠释到心理语言的转换,是一个解读者借着童话的媒介与心灵的原型对话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解读的终点,解读者还要从童话世界中切换出来,将无意识的讯息带入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连结与整合,无意识的讯息才算是找到了现实的居所。
1958年,冯.法兰兹在柏林根一座森林旁边盖了自己的塔楼。和荣格一样,在里面过着最简单的、没有水电、自己砍柴、烧柴、煮饭,与自然最接近的生活。她在塔楼中与大自然气息相通,写出了许多想写的著作。塔楼是荣格、冯.法兰兹与无意识遭逢,并与之进行对话后,让心灵展现的具体表达。
如果说童话是原型世界透过个人与乡野传奇的中介而涌现的言说,塔楼则是深入无意识心灵后,恢复本来面目的创造。冯.法兰兹在本书中提出了一条透过解读童话来与无意识对话的方法,当读者跟着她,透过这些童话而聆听了心灵的秘密时,在童话的尽头,说不定也有属于读者自己的塔楼,等待着被创造。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看更多
详细资料
ISBN:9789863570769丛书系列:PsychoAlchemy规格:平装 / 256页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湾
本书分类:心理励志> 心理学> 经典学派/大师思想
书籍延伸内容
家人这种病
内容连载
1-1历史与流派在解释荣格派独有的解读方法前,我要先简略地说明童话学的历史,以及不同学派的理论及文献。在柏拉图的著述中,我们看见年长女性对孩童讲述象征故事,这被称作神话体系(mythoi),可见当时童话就与儿童的教育相连接了。其后,第二世纪哲学家暨作家阿普留斯(Apuleius)在他著名的小说《金驴记》(The Golden Ass)中纳入一篇美女与野兽版的童话,名为〈丘比德与赛姬〉(Amor and Psyche),在当代挪威、瑞典、俄罗斯及许多其他国家都仍然能够找到与这个童话相似的故事剧码。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这类型的童话(女人救赎兽性的爱人)至少已经存在两千年以上,事实上是历经千古而不变。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找到比这更古老的童话,出现在埃及的莎草纸(papyrus)及石碑(stelai)记载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两兄弟亚奴比斯(Anup / Anubis)和巴他(Bata)的故事。故事内容近似于两兄弟型的童话,读者可在欧洲国家找到类似的故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拥有三千年的书写历史,但这三千年来基本的母题却没有多大改变。此外,根据史密德神父(FatherMax Schmidt)的论述《上帝观的起源》(The Primitive Races of Mankind),大致说来某些童话的母题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亘古不变。一直到十七及十八世纪时期,童话都是说给成人及儿童听的,这一点在当代遥远的原始文明中心仍然为真。在欧洲,童话曾经是人们在冬季的主要娱乐,讲述童话成为农业社会中必要且富灵性的职业,有时人们还称童话为法轮哲学(Rockenphilosophie)。科学界对童话的兴趣开始于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如温克尔曼(Winckelmann)、哈曼(Hamann)、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德(J. G. Herder),其他如莫里兹(K. Ph. Moritz)等学者们也给童话充满诗意的解读。赫德表示这类型的故事,透过象征表达远古且久经遗忘的信念。在这个观点下,我们得以看见情绪的驱力。新异教主义早在赫德哲学时期就在德国激起涟漪,同时直到不久之前也都以不甚受欢迎的样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随着对于基督宗教教导的不满,人们开始对一个更充满生命力、质朴且本能的智慧产生想望;其后,德国的浪漫主义学者也让这个观点益加显著为人知。
看完整内容连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