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在萊茵法爾茲邦(Reihland-Pfalz)森林管理局任公職長達二十年後,調任到他的“夢想林地”: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擔任林區管理工作。
在林區内,他堅持栽種原始林樹種的闊葉樹森林,并以馬匹取代噸磅重的伐木機器,同時完全廢除使用化學藥劑。
他于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并以自然保育家的身份,定期開授急難求生與造築林中木屋等主題的森林導覽課程。同時他也到處演說,并書寫如何以溫和方式來利用森林的專書(更多訊息請參考網址 www.peter-wohlleben.de)。
譯者簡介
陳怡欣
高雄市人,十九歲北上求學,接着在紐約大學(NYU)完成經濟系碩士學業,目前定居德國,從事德中翻譯寫作,并教授水墨國畫。喜歡登山健行、慢跑、旅行、烹饪。德中譯作《樹的秘密語言》(地平線文化)。
目錄
第一章 追尋大自然的蹤迹
不論對天氣狀況的推測,還是蟲害的發生,又或是四季的起始等,你在自家院子裏所仔細觀察到與解讀的種種現象,會遠勝于新聞記者的播報。
第二章 明天天氣如何呢?
當天空降下大片雪花,表示融雪的天氣快來了。一直到下雪前,雪花會不斷的凝結水汽,使體積不停的增大,因此有時我們會看到好像結成一大團的大雪片從天上落下,但可惜這種大雪紛飛的壯麗景象常稍縱即逝。
第三章 要起風還是氣溫要下降了?
基本上,我們量測到的氣溫還算準确,不過雨量與風速,隻在有限的範圍内才夠準确,因量測儀器隻能夠測出所在附近位置的動向。
第四章 雨、雪和冰雹
下雨相當于把植物清洗一番,對植物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樹葉的運作有如太陽能發電闆,爲維持效率,樹葉表面必須幹淨光亮。空氣中的大量塵埃經過幾天或幾周的時間就會累積在葉面上,導緻植物的生長漸漸變慢
第五章 太陽、月亮與繁星
人們常常錯把現代科技設備──人造衛星──當成流星。如果多加觀察被太陽照着的衛星,會覺得它很像是在夜空中移動的小點。
第六章 太陽的位置和一天的時間
經由地球自轉而形成了一天(轉一圈是二十四小時),這樣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一說到太陽的移動,就好像我們還活在中古世紀。
第七章 四季
每到春天快來,花園主人總是重複的問一樣的問題:“什麽時候開始把花種在花盆?”“什麽時候該把夾竹桃的盆栽再搬到室外? ”“什麽時候在适合番茄跟栉瓜的地方播種?”類似的問題在秋天還是會再重複一次。
第八章 順應氣候變遷的生活
如果想知道氣候變遷在花園造成的影響,可自行設計一組記錄一連串觀測值的量測儀器,其中至少包括一個室外溫度計以及一個雨量計。讓你每天都能知道最高溫與最低溫的數值。
第九章 如何處理花園土壤
細菌算是生物中最大的族群,每公克的花園土壤可能含有一億多種細菌。幾乎沒有一種有機物質不會被細菌分解,也就是每種生物的遺骸,一定都會回歸到自然的生态循環。
第十章 原生植物以及從外地來的客人
就算是植物,也能遷移至他處。不過植物不是靠着四肢移動,而是靠種子及果實遷徙到新生地再次生長、開花、結果,并傳宗接代。有些有絨毛的種子被風吹到幾公裏或幾百公裏外的新大陸落土生根。堅果類的種子較重,需靠動物幫忙運送。
第十一章 到底是誰在花園爬行奔竄?
沒什麽大用處的超音波驅趕設備是破壞環境的頭号殺手,人雖聽不到機器持續發出的噪音,但對小蝙蝠及很多動物來說,卻是一種負擔與幹擾。而小蝙蝠是專門獵捕冬尺蛾的夜間獵手,你一定也不想趕走它們。
第十二章 全心感受大自然
天黑時隻少了光線,其他的感官還是照常運作,提供我們資訊。例如聲音、氣味、情緒,就算是晚上在花園裏也都能感受到。其實這些感官在晚上跟白天的情況都一樣,隻是對我們來說,在夜裏的感受很不同。
第十三章 回歸大自然
苔藓在院子裏越長越多,就是有你的大力幫忙。每當除草時,順便帶走土壤的養分,幾年以後,土壤變得沒有養分,而貧瘠的土壤最适合對生長環境沒什麽要求的苔藓,因爲它們連在光滑的石頭都長得很好。
名詞對照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