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旅:追寻失落的灵魂【莫瑞‧史丹】.

追寻灵性之旅

内容简介

物质科学当道,宗教面临存亡之危,但灵性的呼唤盘旋人心,我们如何找寻失落的灵魂?
本书试图为灵性需求找到合于当代情境的载具。作者史丹博士认为,回归宗教传统或拥抱物质科学可能都行不通,而荣格心理学是新的可能性──“关注自性”(minding the self),走上个体化历程。

在本书中,史丹博士穿梭西方宗教、东方禅学、脑科学、伦理学、自身灵启经验以及荣格的书信、《红书》,描绘当代灵性旅程多彩的风景。他指出,灵性之路是一条由象征、梦境以及随之而来的灵启经历所共筑的道路。它跨越文化,指向超越,让人不受世俗自我(ego)所捆绑,进而能连结万有之本,体现自性、展现神性。

有别于传统宗教讲求追随象征公义的神,史丹指出,在关注自性的灵性之旅中,个人将敢于同时面对内心的正、邪力量,予以调和。这过程难免苦痛,但终将带来心灵平衡,成为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为世界带来正面的力量。

只要获得灵启经验,人就能挣脱病症的诅咒,甚至连疾病本身都会沾上灵性。─荣格

荣格指明了一条心理的宗教道路,人人都可通过个体化努力走向上帝,这本书对此论述精彩,令人激赏。──魏宏晋/荣格作品译者

史丹博士关注自性的发展,以荣格心理学做为宗教再神圣化的基础,为现代灵性追求建议了一条可行出路。──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

对于个体化的概念如何作为自性觉醒的灵性历程,史丹博士这本书为读者褪去神秘面纱。他告诉我们,自性的经验即是将我们与神连结的真实内在经历。这个历程同时让我们明白“象征”是如何透过梦、神话、经典和童话,对个人和集体心灵产生实质的攸关与意义。对于如何在这个后现代世界过有意识的灵性生活,分析心理学提供了确切指引──这是荣格对人类的贡献。──马思恩(Shirley See Yan Ma)/荣格分析师、《缠足幽灵:从荣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寻》作者

这本书用荣格的生命与学说作导引,为读者将当代灵性困境作了卓越论述。莫瑞‧史丹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风格带着学者式的论述扎实,同时又能让非专业人士与一般读者轻易了解与接受。──大卫‧泰西(David Tacey)/澳洲墨尔本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文学教授

作者介绍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专长灵性与心理治疗、荣格心理分析治疗方法及个体化历程。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耶鲁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先后取得耶鲁大学神学院神学硕士及芝加哥大学宗教与心理研究博士学位,后于瑞士荣格学院完成荣格分析师训练。1976到2003年,史丹博士一直是芝加哥荣格学院的培训分析师,1980至1985年同时也是芝加哥荣格学院的董事及校长。1989年加入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的行政委员会、担任名誉秘书,并于2001至2004年出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理事长。目前居住于瑞士,负责瑞士分析心理学院。

史丹博士的著作丰富,其中《荣格心灵地图》一直是华文世界研读荣格心理学重要的入门书籍之一,另著有《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中年之旅:自性的转机》、《转化之旅:自性的追寻》等书(心灵工坊出版)。

译者简介

吴菲菲

国立台湾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屯校区英美文学博士班课程修毕,主修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理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文学组专任教师,2006年退休。现居加拿大,译有《与狼同奔的女人》、《爱波的挽歌》、《缠足幽灵:从荣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寻》等书。

目录

【推荐序】现代心灵的再神圣化之道/洪素珍
【中文版序】超越文化界线的灵性追求/莫瑞‧史丹

致 谢

绪 论
第一章.“新酒需要新皮袋”
第二章.为神腾出空位
第三章.改变与新成形中的上帝意象
第四章.象征之道
第五章.关注月亮心
第六章.指向超越
第七章.开启超越功能
第八章.不仅是蝴蝶
第九章.灵性与心理分析
第十章.心灵宇宙图
第十一章.与深渊之灵相遇的转化经历
第十二章.人性中的暗影怪兽
第十三章.伦理问题
第十四章.文化对话的赠礼
第十五章.关注自性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现代心灵的再神圣化之道

我们正处于一个“活在当下”的时代,努力追求立即的欲望满足。月薪三万元的年轻人,漏夜排队抢购二万五千元的新款手机;情侣复合不成,立即拔刀相向,快意恩仇;捷运车厢里,人人盯着手机,生怕遗漏任何一条即时的聊天讯息……。这些过去偶尔发生的“奇闻异事”,如今屡见不鲜。克己复礼已非道德,恣心纵欲方是英雄。这种心灵扭曲现象,与所谓的“现代化”脱不了关系。

十七世纪工业革命释放出大自然惊人的能量,让人类物质享受水准不断攀升,到达史上仅见的高度,且尚未知云顶伊于何处。甚至到了六O年代时,当大量生产的工业商品似乎已经达到物质效应的顶端时,人心一转,硬是将商品价值扩大解释,使之与身份、地位、成就、权力等欲望加以连结,从此心灵被物质侵凌更深,成了一个黑洞、一个空虚永恒的无底深渊。科技确实始于人性,也因为善于利用人性,而将人心掏空到涓滴不剩。人们不断用物质填塞心灵,却无法真正满足。无尽的空虚感,让现代人无从想像与思索永恒,只能停留在当下,追逐那短暂及时的小确幸,自满于“刹那即永恒”。

甚至,配合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资本主义,为了合理化一切,以现代化理论步步进逼,不仅使科学力压宗教,也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甚至包括伦理道德等层面通力合作,建构出一张严密的罗网,紧紧地捆绑现代人的心灵,令众人更难以逾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雷池一步。迅速、确实、效率、回馈等,成为评估幸福与成功与否的终极指标。

现代人的幸福感短暂且虚浮,迥异于受尽我们嘲笑与奚落的欧洲中世纪古人。对于时间,现代人只能努力掌握片片断断的当下,中世纪的人们则仰望着永恒。莫论中世纪普罗大众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苦日子了,就算王公贵族的生活,以现代标准而言也谈不上享受。国王出入策马,怎也比不上现在小上班族搭地铁舒服吧!对于时间的认知感受不同,对苦乐的觉受也因而翻转。中世纪人们物质生活很清苦,但却与上帝、天国、永恒同在,在更高的时间向度上,拥有着更多的希望与神圣感。

然而,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对宗教加以“除魅”(disenchantment),让人从愚昧、受压迫中解放,顺势也将“神圣性”去除。这让我们的心灵空缺了一块,物质主义虽趁虚而入,但显然难以取而代之。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传统宗教因为死守那些已经被除魅的内容,无法回应人们内在对神圣性的需求,因而没落,尽管如此,人类心灵对宗教的渴求却依然存在。现代人并不因宗教被除魅而失去对神圣性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适当的“新宗教”来取而代之。这正是荣格面对“相不相信神”的问题时,回答“我相信神,但不是大家所说的那一位神”的原因。而其中蕴涵的深意不外是:神圣性被现代化去除后所造成的空虚焦虑,需要透过再神圣化(re-sanctification)的过程来帮助修复。

什么是“再神圣化”呢?简单说,就是把还余留个人心灵中的神圣性,重新长养到除魅后公众领域的世俗性上。当我们已经对宗教、社会、政治、经济等公共领域的世俗化失去信心与耐心时,我们不应该只退却到私领域空间去保有个人的神圣性,反而更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公领域,在世俗化的基础上重建神圣性,不放任公领域持续堕落与媚俗。

然而,“新宗教”毋宁是个敏感话题,在这里所指称的,绝不是许多当今流行、没有历史传承、拼凑教义、自创逻辑或者妄称天启的“新兴宗教”。绝大多数新兴宗教都犯了已被除魅的传统宗教的错误,它们无力使用科学的“归纳”(induction)方法论,反而滥用形而上前提的“演绎”(deduction)逻辑。它们没有说出新东西,只是改一套话术再愚弄世人罢了。现在人需要的是符合科学典范的心灵理论。

荣格心理学的重大特色之一,是强调心灵(spirit)的作用,认为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心智(mind)。生命的意义无非是在自性(self)的召唤下,朝着内在神圣努力的过程,荣格称此为人类的宗教性。荣格在世之时就明了人性的脆弱──现代人弃舍传统宗教的愚昧,却又渴求宗教的召唤;他深知当代任何稍具“神秘感”、“智慧性”的只字片语都会被无限延伸,甚至被拿来膜拜。也因此,他早就给那些他根本不认识、后来却会视他为“先知”、“教主”的“信徒”们警告:他自己是“荣格”,而非“荣格学派”。言下之意,宗教是个人的经验,无以言传;个体化之路只能独行,无从结伴。那些紧抱《红书》,以为撷取当中片段参详,就可以证悟、得道者,回想起荣格的逆耳忠言时,实应谨慎以对。

史丹博士在这本《灵性之旅:追寻失落的灵魂》中试图以荣格心理学,科学地论述与重建合乎现代人灵性需求的宗教性。他主张,传统宗教没落,然灵性犹在人心,最适合人们的新宗教就是科学的现代心理学。他关注自性的发展,以荣格心理学做为宗教再神圣化的基础,为现代灵性追求建议了一条可行出路,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实可成风雨名山之业,因以为推荐。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E币,请先
解压密码【e-body.fit】;
任何问题,请到用户中心-提交工单!
下载价格:5 E币
VIP优惠:8 折
下载说明:解压密码【e-body.fit】;
任何问题,请到用户中心-提交工单!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身心健康的一切~
没有账号? 忘记密码?